用真實光源布光。這個手法要和其他手法組合使用,一盞打開的真實光源——無論是臺燈還是冰箱燈。這里我們只討論關于燈光的部分,無論他們是臺燈、壁燈、落地燈還是其他燈具。另外,外景是從地上布光的,也就是說光源都設置在地面上,這是可行的,但有其缺點,外景中的工作區域可能塞滿了各種支架、布景架和線纜。因此,很多攝影指導喜歡從場景外布光——通過窗戶、門、天窗等。這也是場景正常自然的樣子,大部分有窗的房間都能從窗戶得到大量光線。有些攝影師和燈光師則更 加激進,認為燈光永遠應該從房間外射人,即使有些情況下這是不可能的。使用外部打光的手法能夠讓片場不那么擁擠,能讓劇組從一個布景快速切換到另一個布景,也給了導演更大的自由來選擇畫面構圖。
真實的臺燈在其所處的場景中大多都會發揮作用,特別是在夜間的場景中。黑色電影對真實臺燈的使用尤其多,它是畫面中的主要元素,也是光源。關于燈光的少數幾條原則之一就是,每一盞真實光源都必須加裝一個減光器。通常可能是一個手動調光器,是一種小型的手持型減光器。通常都由壁式減光器改裝而成。需要減光器的理由很明顯——我們可以通過棉布、道具網和中灰濾片控制大部分光線的強度,令光線散射或聚焦。但對于真實的臺燈我們沒有控制的方法,所以減光器是快捷且精確的方法,用以控制燈光亮度。燈光是一個巨大而復雜的課題。給場景布光有許多完全不同的方法。正是因為燈光風格和技術領域中千千萬萬的變化,才使得這門學科成了需要花一輩子研究的課題。首先,有一些基本的原則:
1.避免正面平光,多用側面或背面的光線就可以,只要光源在攝影機旁邊或后面,就很有可能產生平面的、不立體的光線。
2.使用背光、強聚光之類的技巧,以及背景環境光,將演員從背景中分隔出來,強調演員的形象,創造立體的圖像效果。
3.請注意陰影并利用他們制造明暗對比、深度、塑造場景和情緒。不要害怕陰影,有些攝影師會說“……沒有打開的燈和已經打開的一樣重要”。
4.使用燈光和曝光為場景奠定整體基調——這必須考慮到場景的反射系數和燈光的強度。
5.只要有可能,盡量從后場給人物打光。
6.在適當的情況下,用擋光板,曲奇板和其他的手法為你的燈光增加質感
交叉背主光。實用和常用的手法之一就是交叉背主光,這種手法簡單,直接、快速且有效。從現在起,仔細觀察十個電影、廣告和電視節目中的對話場景:大多數甚所有的場景可能都是用這種手法布光的。該手法的概念很簡單,對于一個兩人對話的場景來說(這占了大部分電影中的大部分場景),一盞后場的燈光將作為一位演員的主光,同時是第二位演員的背光;第二盞燈與之相反,將作為第二位演員的主光及位演員的背光。還有一種控制臺燈曝光的方法是,將中灰濾片精確地剪成臺燈的形狀,然后將它和臺燈的輪廓對齊,這的確有效,但太浪費時間也太粗糙。由于這些臺燈會出現在畫面里,我們必須用更精細的方法控制亮度,所以手動調光器是必不可少的。我們想要臺燈有亮度,否則它會顯得根本沒有打開,這也就是說亮度必須剛剛好——太亮的話會過曝,不僅僅是過度曝光,失去細節,而且還可能在構圖中分散觀眾的注意力。窗戶布光。在老式的攝影棚中,場景照明大多通過管網來設置(頭頂上的管子)。這種手法仍然有用武之地,但近來外景的拍攝越來越頻繁,變得和攝影棚中的場景一樣多。在外景中,可以安裝臨時的管線,或通過各種道具來設置燈光,例如墻壁撐桿或其他工具。基本就是這樣,但是也許你還需要加入一些補光、背光或任何場景需要的燈光。
頂部光通常會使用上方反光布。環境光增添場景特質:對于較大型的場景來說,要用不同的硬光和軟光組合給場景的每個角落都打上燈是非常困難、幾乎不可能的任務。更好的方法是設置一個環境基礎光,即簡單地用柔和而平淡的頂部光源填充整個場景。這給了整個場景一個基礎曝光量,但通常這種燈光的效果扁平、缺少對比。在某些情況下,這可能就是你想要的效果,例如一幅冰天雪地的風景。然而,在更多情況下,你需要向場景里加一些風格化的元素,以此突出演員或強調場景中的某樣事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