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學習是個系統的,長期的樂趣,就如人的身體,按照中醫的觀點,應該看作一個整體,相互器官又是相互關聯且作用,單獨拿出哪個都活不了。之前有不少朋友留言說,讓我有空多講講色彩,其實系統講攝影里的色彩,就離開不了光線的影響,又涉及你對這個世界的影響,包含了對文化的理解和認知。
攝影學習方法和思路,網絡上的帖子眾說紛紜,但由于網絡分享的弊端是,太過于零散,很難看到有比較系統的學習思路。要么過分偏重于技術或者器材,要么過分偏重于思想。但這些,都是一枚硬幣的兩面,平衡了,才能走得遠。就如:“道與術”的關系,道是思想,術是方法,道術合二為一,才是正道。過分偏重“道”的理論思想,容易空談誤了自己,成為鍵盤俠;過分偏重“術”的技巧方法,容易讓自己的照片敢于流行和平庸,少了自己的風格。
攝影學習是個科學的,系統的工程,不是哪一個特別強大,就可以包打天下。網絡上的帖子都很零碎,松散,每個文章最多都只能有一個觀點,或者兩個。讀者很容易今天看到一個,或者兩個,就認為這個觀點有道理,如獲至寶。 但往往誤入歧途,對攝影學習的理解,產生的偏頗的認知,以后就要多走彎路了。我在自己的公眾微信做了兩年多攝影分享交流,分享的攝影學習也比較零散,沒法成系統的歸類整理。我今天畫了個圖譜,用理智,客觀,系統的方式給各位看看,我理解的攝影學習思路,希望能幫助到一部分朋友。當然,還是一家之言,僅供初學者參考,能有一些啟發就夠了,不做是非爭論。
古人說:兼聽則明,偏聽則暗。這是樹立正確學習的一個起碼的智慧。這張照片是這幾天在太湖攝影,最滿意的作品。 拍完湖景,正在收拾三腳架,突然間頭上的燈亮了,此時深藍色的天空顯得格外干凈。我再次撐起腳架,上濾鏡拍攝了這張照片,讓流動的天空,帶來空靈和時光的感覺,亦是靜中有動,冷里有暖,好看還是因為平衡之美。器材認知訓練應用,即對器材的了解和熟練應用,盡可能的了解器材的優缺點,在各種條件下可以出來大概什么風格的色彩和氛圍是很重要的功課。 所以,少花錢,玩玩攝影找個樂子,陶冶情操是可以得。但想玩的更專業點,拍出更專業的照片,也是要花很多錢,買經驗,體悟器材,還要花很多精力和時間的。不能總想著,最小的成本和代價,成就最大的買賣。很多朋友看到的身邊很多骨灰級老鳥,拍的專業的照片,會習慣問人家:大師,什么相機,大師,什么鏡頭。這個其實是個挺沒智商的問題。如果器材好,就可以拍的好,那么開好車,就是好人了。
構圖結構線條空間,是一個人對空間結構感,透視感,以及線條的排列有比較理性的認知,知道什么線條和空間可以符合視覺表達需求。攝影首先是西方攝影術的,基本理論的邏輯就是空間,結構。西方美學的基礎理論之一就是:結構。 從雕塑的人體結構,到美術的平面空間結構,這些都需要學習了解。后期認知訓練,注意,后期認知訓練和審美觀察訓練,和自我了解定位都是關聯的。后期可以調整色彩和氛圍,和一個人性格,內心,喜好,對世界理解有關。而和對世界的理解,又和審美觀察,養成有關。 甚至從后期風格,你可以看出一個人的性格喜好。喜歡濃郁風格的人,入世的競爭心會稍微多一些,清淡風格的人相對內斂,古人說,以字,觀其人,其實,以照片也可以觀其人。
比如,我喜歡上面這樣的輕微,后期圖片,更多的利用自然光線,給拍攝環境上色。 因為我更喜歡,自然的照片,人為不是干預自然,而是適當的輕微,讓自然會說話,說出他們本來的面目。光線影響認知訓練,包含個人主觀對自然界光線作用于各種物體,人,動物,植物上的光影變化,色彩變化等的感受和認知。你得知道,四季變遷,日出日落對這個世界的作用,是什么樣子的,而且要深知于心,才能在各種情況下都能快速利用光線。用光,包含了對明暗,色彩,物質作用的理解。 比如下面這個磚頭,因為是幾百年的老磚頭,所以會出這樣的色彩,你換個現在紅磚頭,試試,就大跌眼鏡了,這就是對世界的物質理解。
外在認知和了解,拍攝一個領域,決定你拍攝題材質量的,除了技術之外,還有至少一半的因素,是你對這個領域的理解和認知。比如,你拍建筑的,不去學習一下建筑學,是很難拍好的。你拍人像的,不去研究一下人體線條,構造,也是很難有所成就的。你喜歡拍風光,就要跑很多地方,認知不同條件,光線下風景的變化,完成經驗的積累。內在發現自我適合,這個對一個人風格養成很重要,沒有一個人可以通吃所有器材的拍攝。有人對人像明暗,有人對小孩子明暗,有人對風光追求喜好,有人對小品善于發現,這些都是上天賦予的天性,所以每個人都會對某個領域有特別的理解和認知。
比如,很多人喜歡上面這樣的風格,更吸引眼球,但目光的重點,更多是在天空的炫目,卻不是我本意,我拍這里,是為了這座幾百年的古橋。色彩理解和認知訓練,通俗說,你心里和腦子里首先得有各種色彩的感覺和印象,才能看到色彩的不同和變化。色彩脫離不了光線的影響,這里又和前面光線影響關聯。但每個人對色彩理解的東西不同,有人喜歡眼球風光大片,就是炫目的,震撼眼球的。 有人相對喜歡內斂,柔和的調子。都沒有錯,每個年齡段都有自己的追求和對世界的理解。 但我會在網絡上,經常看到很多人,以自己喜歡的為標準,去評價別人喜歡的,這就顯得智慧不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