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新聞 》麥迪遜藝術影院的秘密
“他們提供了簡短有趣的廣告內容,讓我們影院需要為顧客提供的就是完全定制化的、參與度高的、人性化的觀影體驗,我們需要和顧客溝通,這是我們認為自己能在同行業中突出自己的地方。”在之前,影院為許多慈善組織、宗教組織舉辦特殊的電影活動,滿足這些組織宣傳和募捐的需求。同時,麥迪遜藝術影院也是當地猶太電影節的活動舉辦場所之一。因為面向的觀眾群年齡較大,影院在小賣部的食品種類上也做出了調整,刪去了面向兒童的糖果,影院引進了先進的咖啡機,并將咖啡店普遍使用的紙杯更改為了陶瓷杯。這個計劃很成功,但對影院本身是巨大的精力消耗——同時經營影院和拍攝廣告,一家小小的藝術影院顯然兼顧不過來。后來,影院和Spotlight Cinema Networks達成合作,這家公司負擔了影院的定制化的映前廣告內容至今。“當《大希望噴泉》(Hope Springs)2012年上映的時候,我們和當地給梅麗爾·斯特里普在影片中取景的市場合作,提供飲料和冷餐,活動前活動后都有媒體報道,很多人專門開車來看電影在七點鐘的首映。”阿諾德說道,這樣的營銷策略給影院帶來的是電影開畫當日全國票房第四名的好成績。
麥迪遜藝術影院的特色項目之一便是在周日舉辦的“影院俱樂部”(The Cinema Club),活動每年舉行兩次,一次固定在每年秋季,一次選在每年的春季或夏季,購買“影片俱樂部”活動計劃的會員將在每季得到七部獨立電影的觀看權限,在固定的日期提前觀看即將上映的獨立電影(包含美國本土電影和外語片),“影院俱樂部”這個項目已經經營了十六年余,參加項目的會員還可以與固定的兩位來自耶魯大學的電影教授舉辦電影映后交流會。有時,影院也會邀請學者就電影的主題、影評抑或電影主旨進行討論。
在排片這個問題上,同許多藝術影院一樣,麥迪遜藝術影院也面臨著有票房回報的“主流電影”和藝術電影相爭斗的困境,但經營者阿諾德在這一點上有自己很清晰的判斷:我們必須要把自身和各個影院區分開,在各個方面追求卓越。
麥迪遜藝術影院僅擁有兩塊屏幕,面對的人群也是周邊地區受過良好教育且對藝術電影有強烈興趣的人群,據悉,影院的觀眾年齡普遍超過40歲,女性居多。同時,因為屏幕數量的限制,影院在選擇排片時必須非常謹慎,因為錯誤的排片對應的會是慘重的損失。
映前廣告也是麥迪遜藝術影院營收的重要部分,十二年前,當時映前廣告給影院帶來的盈利收入已經明顯下降,和經常來電影院觀看的電影的顧客關聯性也不大,“于是,我們決定自己拍屬于我們自己的本土化的廣告,講屬于我們自己的故事。”針對本區域居民開展各式各樣的活動,使影院成為活動的聯結場所,這是麥迪遜藝術影院經營的閃光點之一。在藝術影院的營銷已經日趨被動和模式化的當下,麥迪遜藝術影院依舊會與當地的藝術/娛樂編輯共同為當地觀眾制定本土化的營銷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