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像是一門藝術,有著自身的基本規律,這種規律就是攝影師在拍攝過程中必須遵循的一般原則。但是,我們在觀看宣傳片和審片中,常常發現一些畫面違背了攝像的一般原則。本文總結宣傳片拍攝經驗,同時借鑒攝影前輩的教導,結合審片中發現的問題,把畫面構圖和運動攝像中一些常見的問題進行歸類,總結出宣傳片攝像二十條禁忌。一忌“七扭八歪”如果我們拍出來的畫面水平線不水平,垂直線不垂直,畫面中的人或物向一邊傾倒,這種“七扭八歪”的畫面,非常難看有些攝影師習慣于用肩膀作攝像機的水平線,因為人的肩膀是大約15°的斜面而不是平面,所以靠肩膀找水平的辦法是不可靠的,必須要用尋像器的邊框來找水平。需要注意的是,采用正面構圖時,大部分景物的水平線可以和尋像器的橫框平行;但采用斜側面構圖時,物體水平線往往與尋像器的邊框形成“夾角”,這時,就不能依靠物體自身的水平線,而要借助于物體的垂直線來與尋像器的豎邊框平行,從而獲得水平的效果。
二忌“面壁思過”當對畫面中的人物采用側面構圖或斜側面構圖時,人物就有了比較明確的方向性——或者面向左邊畫框邊緣,或者面向右邊畫框邊緣。如果人物目光向右,而頭部的位置又貼近右邊畫框,空白留在左方,就好象是一個人正在“面壁思過”。當畫面中的人物目光面向一側時,把畫面中較大的空白安排在人物目光的前方,視覺上就比較舒服,相反把較大的空白留在人物腦后,把人物的視線堵死了,使人感到難受。三忌“橫線切脖”拍攝人物時,不注意處理背景中的橫線——如地平線、水平面、電線、墻裙線、物品橫向的輪廊線,往往會使背景中的橫線處于人物脖子的位置,造成“橫線切脖”。避免“橫線切脖”的辦法是改變機位高度。一般是把橫線安排在人物肩膀以下,如果把橫線安排在人物頭部或頭部之上,看起來也不太舒服。四忌“頂天立地有些電視畫面中的人物全景,頭部緊頂著畫框上沿,腳緊蹬著畫框下沿;有些建筑物上下兩條輪廊線緊挨著畫框上下沿,擠得實實,這就是所謂的“頂天立地”。在拍攝全景時要考慮在主體的四周留有適當的空白,避免“頂天立地”,以適應觀眾的欣賞習慣。五忌“缺邊少沿”“缺邊少沿”是指宣傳片拍攝中景和全景時,主體應該保留的輪廊線被擠出畫面之外。有的會場全景,會標兩頭各擠出一兩個字;有的人物不是缺一只耳朵就是沒有額頭;有的建筑物本來是按全景景別取景,卻是“缺邊少沿”,全景不全。拍攝中景和全景“缺邊少沿”與近景、特寫只反映人物或景物的局部有著本質的區別。特別是全景,“缺邊少沿”就不成其為全景。因此,構圖應充分注意主體在畫面中的外輪廊線。
六忌“顧此失彼”我們常常可以在屏幕上見到這樣的中、近景畫面:會議主席臺上的三、四位領導同志,靠畫框左右邊的兩個人往往是“半邊身子半邊臉”。這種“顧此失彼”的畫面,是由于攝影師在攝影構圖時只顧了中間的拍攝對象,忽視了旁邊的人物。克服“顧此失彼”,要求記者在構圖時應恰當安排好人物在畫面中的位置,同時兼顧兩旁的人物,把他(她)們或是安排在畫內,或是安排在畫外,絕不能把兩旁的人物都“劈開對半”。七忌“頭重腳輕”有些攝影師在畫面構圖時有“頭重腳輕”的習慣,往往是把人物、景物都擠在畫面的上半部,而畫面的下半部卻閑置不用。服“頭重腳輕”的缺點,要求攝影師扛起攝像機,首先安排好主體在畫面中的位置。一般來說,主體上方留的空白應比主體下方留的空白稍大一些,這樣,給人的感覺就不再是“頭重腳輕”而是“腳踏實地”。八忌“刀光劍影”我們有時可以在屏幕上見到這樣的畫面:人物靠近門窗,由于門窗框產生暗影,陽光射到人物臉上,使人物的臉部黑一塊、白一塊。這就是拍攝人物應避免的“刀光劍影”。
門窗框暗影導致人物臉部的“刀光劍影”,與人物在樹蔭下散步、勞作時臉上的樹影不同,這種樹影是無法避開,也無須避開的生活中自然景象的必然反映,觀眾當然能夠接受,而門窗框產生的“刀光劍影”則是要設法避開的。九忌“雜草從生”當畫面中的主要人物與背景中的枝干狀物體重疊時,就會出現這樣的情形:人物的頭頂上長出“一棵樹”——人物頭部恰好與背景中的樹干在一條垂直線上;或者人物頭上支出一根電線桿——人物頭部與背景中的電線桿在一條垂直線上。這就是攝像中所忌諱的“雜草從生”。我們在安排主體枝干狀背景物的位置時,應善于變換機位角度,避免把主要人物與枝干狀背景物安排在一條垂直線上,從而克服“雜草從生”。十忌“哆哆嗦嗦”有的記者使用攝像機上的自動變焦開關或手動變焦桿時,主意不定,在拍攝推鏡頭或拉鏡頭時,由于用力不勻,拍出來的畫面“哆哆嗦嗦”——推拉過程不是平穩的“勻速運動”,而是忽動忽停,煞是難看。克服“哆哆嗦嗦”的毛病,我們在拍攝時盡可能選擇自動變焦方式,保持用力均勻。必須使用手動變焦時,就應特別靜心掌握好手推拉變焦桿,使其始終保持勻速運動。